必一体育:阿宝混过的黄河路有什么花样经?

 产品百科     |    2024-05-19 11:27:24来源:必一B体育下载 作者:必一体育官网下载

  “八十年代,上海人聪明,新开小饭店,挖地三尺,店面多一层,阁楼延伸。这个阶段,乍浦路黄河路等等,常见这类两层结构,进贤路也是一样……”

  这是金老师开篇“引子”中的一段。小说起首的三段文字,看似与正文无关,实则烘托出一种上海味道,阁楼、老虎窗、霓虹灯光、拥挤空间的莺声燕语……像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回归。

  这短短一句话,浓缩了上海个体餐饮店成长发展史。这种“挖地三尺”外加阁楼的小饭店,笔者2021年在宁波路上也曾吃过一爿,老板娘的本帮菜味道相当赞,可惜现已拆迁。

  《繁花》的背景年代横跨20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那正是这座城市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无论是面貌还是内在。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餐饮企业大多是国有的,在餐位、菜式和服务上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许多人节假日出去就餐找不到位子,就站在桌子旁等别人吃完,这种经历颇为尴尬。另一方面也说明餐饮业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1983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城乡零售商业、服务业的指示,提出要发挥国营商业、服务业的指导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集体、个体企业,多种经济成分,要共同发展,以适应改革开放和满足城乡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个体民营餐饮企业大量涌现的政策条件也已具备。

  现今的黄河路上,最闹忙的地方一定是国际饭店边门旁的西饼屋。本埠市民和全国各地的游客都热衷在这里排个队,买上几包传说中的“蝴蝶酥”,这俨然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黄河路位于人民广场北缘,南起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北迄南苏州路,全长不足800米。筑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名东台路。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紧邻跑马厅而改称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10月改现名。国际饭店就位于黄河路的最南端,1934年6月竣工时,资方原本想把英文名称定为与中文名称相同的“Global” 和“International”。后采纳一位外方经理的建议,将饭店英文名定为“Park Hotel”,来源就是门前的派克路。

  这条小马路上,除了国际饭店,还有旧上海与大光明齐名的卡尔登大戏院,上海解放后改名长江剧场,现已是老凤祥银楼大厦,2018年,长江剧场又得以恢复。旁边还有一处功德林素食,历史也颇为悠久。

  在凤阳路口的西侧有著名的长江公寓,原名卡尔登公寓,建于20世纪30年代,作家张爱玲曾经在此居住。东侧原是建于1924年的九福制药厂(解放后改黄河制药厂),20世纪90年代迁址他处,现在这里是黄河路上知名品牌——苔圣园酒家。

  1932年,派克路在延筑和拓宽后,渐成联通爱文义路(现今北京西路)与静安寺路的重要辅道,市面也热闹起来。与上海市中心许多小马路一样,黄河路沿街面也会有一些烟杂、饮食小店。受北京东路生产资料一条街的辐射影响,北端还曾有一些五金商铺。但形成美食街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了。

  众所周知,乍浦路餐饮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视为上海改革开放后的美食街之始。据《上海市志·服务业分志·商务和居民服务业卷(1978—2010)》记载,当时有一位待业青年率先破墙开店,在乍浦路316~318号开设“蒙利酒楼”。未曾料,这竟成为美食潮流的策源。1989年乍浦路还仅有13家餐饮店。1992年,乍浦路美食街餐饮迅猛发展,餐饮酒楼达到76家。1993年,乍浦路美食街拥有各类餐厅、酒楼108家,而且店面装潢考究起来。其中个体经营的69家,占63.9%。

  相对于乍浦路美食街的自发形成,黄河路美食街则是由政府推动。1992年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收到一封来沪出差干部的来信,信中说南京路旁“僧多粥少”,建议可否在南京路旁增设一些饭店。此信引起区政府的重视。

  1993年初,开发黄河路美食街方案经区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后,便开始了改造建设。一方面,人民广场街道积极做好沿街居民的搬迁工作;另一方面,黄浦区建委、房管局简化居民房屋转换手续,并对饭店酒楼挖地、翻高增层等非常规操作,予以适度政策倾斜;黄浦区工商局还以最快的速度为业主办理营业执照;黄浦区地区办、财贸办仅用一个月时间改造完毕饭店酒楼煤气设施。经过各方8个月的协力推进,9月30日,位于国际饭店西侧的彩色牌楼建成,标志着黄河路美食街开张迎客。金秋十月,首届上海黄浦旅游节开幕,美食街也为旅游节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观。

  黄河路美食街临街两边霓虹闪烁,餐厅林立,其中个体户占多数。就它的起步定位而言,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海派”,二是“弄堂美食”。各家食肆多以家常小酌为主,经营方式中西合璧,菜肴、店内装潢各具特色。大多为上海菜,搭配江浙菜、粤菜和生猛海鲜,还有经过改良的川菜、湘菜等,很受饕餮客的欢迎。

  1995年,黄河路美食街开启高速发展期。香港城、申宝、粤味馆等10余家餐饭店协商动迁居民住房,新建多层高楼,安装空调、电梯、大型招牌、霓虹灯、广告灯箱等新设施,室内装潢更趋富丽堂皇和文化氛围。现在沪上知名的餐饮连锁品牌“小南国”也是在黄河路崛起的,1987年从北京路长沙路10平方米的店面起步,1995年投资100万元在黄河路开了一家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小南国。1997年又在虹桥开出分店。

  1996年有统计显示,到访黄河路的中外宾客达100多万人次。因与大光明电影院、南京路等相邻,这条不足1公里的小马路,塞满八、九十家酒家、饭店、餐室。入夜时分,无数的霓虹招牌把这里渲染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特别是节假日,到了凌晨仍旧人声鼎沸,车鸣不断。六层楼的来天华酒楼,生意好的时候天天都可以满座。其他如苔圣园、悦来、金八仙、粤味馆、半岛、笠笠、步步高、金苹果、大富豪、乾隆美食等饭馆酒楼各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吸引四方宾客。

  黄河路的厉害之处在于,从头吃到尾,都可以不带重样的。这里的老店坚守传统,小店特色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吃”街。据说“啤酒烩草虾”“葱㸆鲜鲈鱼”“臭豆腐毛豆”“毛蟹炒年糕”都是起源于黄河路。糖藕更是一绝,一度有“黄河路糖藕”的称谓。

  据黄河路上的资深从业者回忆,生意最好的当属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在《繁花》剧中有充分体现。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很多经贸往来、资讯交换都是在餐桌上解决的,筵席请客的背后就是人情世故,来黄河路吃饭当然是相当有面子,上档次的事情。

  有些餐厅和包房基本上已经成为生意搭子、股票圈子的固定聚会场所。晚上一间大包房十余人,当时流行“兜一圈”,就是人手一只甲鱼或大闸蟹,开销过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一天下来,营业额十几万的不在少数,有的主厨月薪过万,这与上海当时人均工资不足千元的标准相比,简直是天文数字。黄河路餐饮经营总面积也从1993年的约2800平方米猛增至1998年的5万平方米。经营品种也从起初单一的面食、上海本帮菜、大众家常,发展至各地风味佳肴、点心千余种。经营创利从1992年不足百万元,至1997年仅上缴税金就达850万元。黄河路美食街,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生机盎然、满目生辉。

  黄河路美食街的兴旺也使它成为沪上媒体关注的焦点。除了各类美食,也时常有其他社会新闻。经营、管理者也注意到了这点。以开展创建“三心街”(消费就餐放心、服务态度称心、就餐环境舒心)活动为契机,推进文明经商、礼貌服务、温暖人心、奉献社会,使食客吃得满意之际,更放心、称心、舒心,以人为本,创文明样板。曾有报道,小光明食府开张一年多,员工先后拾得顾客在店堂内遗忘的“大哥大”5只,日币50万元,都一一物归原主。

  1994年,业主们为预祝来年财运亨通,春节(大年初五迎财神)放炮仗耗费数百万元,街面铺上厚厚的“大红毯”,忙煞了环卫工人,也干扰了附近居民。此事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即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在以后的春节,业主们遵守市中心不放爆竹规定,省下的钱款,用于献爱心,为孤老、烈军属、特困家庭提供年夜饭。为特困孤老、单亲子女“结对子”,送礼品、慰问金、付学费等。1997年春节,黄河路部分业主组织10辆“新春餐车”,为延安路高架(东段)、地铁2号线名坚持节日加班的外来务工人员送温暖,以表敬意和慰问。来天华酒楼还在1999年成立全市第一家个体经济工会,一时传为佳线

  坦率讲,餐饮业在那个年代利润确实相当可观。然而这个行当也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且淘汰率较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黄河路迎来第一个“寒冬”。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黄河路当街拉客的现象出现了,并愈演愈烈。这些拉客者有些是饭店员工,有些本身不是饭店员工,领不到工资,只能靠拉到一位客人收取“人头费”。只要有人走入美食街,拉客者一路上盯着,令倒胃口。而饭店门口相互间拉客,也使人避之不及。

  2000年时,美食街又开始恶性打折。今天这家菜肴打7折,明天对面就推6折。在菜价利润不断削弱的情况下,这种无序的促销战使生意更难做。辉煌时期,黄河路美食街上的饭店曾自发成立“黄河路美食街行业协会”,让饭馆、酒店可以共结同盟、集聚人气。但在日益清淡的生意面前,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各家最关注的事情。

  新世纪来临后,市面稍有恢复,却又遇到2003年的“非典”疫情,更是雪上加霜,黄河路的生意急转直下,此后颓势难改。实际营业的只有二三十家。早先在江浙沪名噪一时的酒楼、饭店,不少已几易其主,变身小吃店、外贸店,甚至是旅馆。来天华曾是最早入驻黄河路的大饭店,它和不少饭店一样转行旅馆生意,更名为“天华宾馆”。生意做得好的也有,但数量很少。大部分店家早已心生离意。大家意识到,要在黄河路上留守开饭店,只有不断兼并、扩大规模这一条路。

  但事实上,部分坚守者面临着不断兼并、不断亏损的怪圈。有业主回忆道,市中心不断上涨的租金和原本已经陈旧的设施,都加重了兼并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黄河路上的产权复杂,几易其主后,同时存在自有产权、租赁等多种模式。在最早一批自有房源的老板看来,与其辛苦地坚持餐饮,不如分割成小店面出租更容易赚钱。

  黄河路的势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竞争日趋白热化的餐饮业大环境。蛇、蟹、甲鱼、澳龙……这些曾经都是黄河路独有的特色生猛海鲜。改革开放初期,百姓的餐饮消费选择并不多。集聚成市的黄河路不仅有其他地方少见的海鲜,还有特色菜、创新菜。

  进入21世纪,上海的餐饮业迅猛发展,黄河路的更新速度显然落伍了。2000年,杭帮菜异军突起,给黄河路带来了第一波冲击。此后,制作精美的广府菜、辛辣鲜香的川菜,甚至世界各国美食登陆沪上,不断影响着食客们的选择。

  另一方面,商业综合体(Shopping Mall)的崛起又给临街而建的美食街带来更大的挑战。美食品牌更希望进驻大型商场。因为商业综合体的优势在于各类休闲娱乐设施种类齐全。仅美食区部分,也通常有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型餐饮面面俱到。这更符合顾客不断求新的消费心理,也能更快地聚集人气。

  现今的黄河路上,除了老牌的苔圣园、乾隆餐饮、金八仙、粤味馆、半岛酒楼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还在坚守外,其他的业态都已转换数次。

  正如《繁花》中的场景,盛极一时的黄河路、乍浦路美食街,曾经是上海最“扎台型”的去处,也为商业发展中作出一定贡献。它们聚集了一批社会饭店,也是民营经济最初发展时期的重要力量。黄河路这样街面成市的民营餐饮业发展历程,又恰巧与上海这座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步。

  但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传统美食街在中心城区,租金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了一道难解的题。与规范化、规模化的大型连锁餐饮品牌竞争,黄河路没有优势。在上海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商业的结构调整是其中重要一环,这已经被无数案例所验证。

  据澎湃新闻报道,《繁花》剧组前期在粤味馆的后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也将他们的菜谱拿去研究。《繁花》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