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体育:拨开“远古迷雾”还原“千年真实”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泥土的清理一定要轻,准备移走的漆片必须做好标注……”7月初,记者来到山东大学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实验室时,该校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该实验室现场负责人朱磊正指导学生对湖北曾侯宝墓葬M168中的马铠甲漆片做清理工作。

  “像曾侯宝墓葬M168这样的遗存,在野外环境下连续发掘4年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其漆皮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它被从高湿度的淤土转移到低湿度的空气中时,很容易卷边、起翘甚至脱落,影响发掘价值。”朱磊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我们在实验室里搭建了大棚,用工业加湿器、化学方法保湿,保证了漆皮的韧性和湿度,为发掘争取了时间。”

  与考古打了28年交道,章丘焦家遗址发掘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教授绕不开的重要节点。

  考古人通常会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个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被称为“探方”。深掘下去,每个探方都藏着“宝”——或是陶器碎片,或是动物骨骼。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记录着某一时期人类的行为,它们以生动的方式向现代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造型如鸟形的陶鬶,炊、饮两用,大气而生动,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而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甲骨卜辞,隐藏着商代的信息;同时代的青铜戈,器身上镶嵌着绿松石……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里,有四万多件馆藏“宝贝”,主要来自该校师生在考古发掘实习中出土的实物。在这里,每一件器物上都镌刻着厚重的历史。

  比如体质人类学实验室是从事古代人骨研究的实验室,已经收集了来自山东、山西、安徽、辽宁、四川等地区的近4000例人骨材料,技术人员通过研究人骨,探究古代居民的风俗习惯、饮食情况、健康状况、迁徙情况等;再如分子考古学实验室,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从人、动物、植物和牙结石、土壤等环境样本中获取生物信息,可解决包括性别鉴定,亲缘关系推测,婚姻及社会结构,人群基因的结构、交流与变迁,动物驯化,农业起源等考古学问题……

  依托考古实验室群,考古人员综合运用动植物、人骨、同位素、地学等手段开展气候和地貌变迁、资源利用、史前农业发展等研究,补上多项历史的留白;借助同辐光源X-CT技术,考古人员实现了植物起源研究方法新突破;依托全国首个室内考古发掘实验室,考古人员开展了金属、丝绸、陶瓷、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为技术研发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依据……

  因为缺乏阳光,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一片漆黑。探照灯前方,上万件瓷器堆积而成的“山峰”突然出现。沉积物下,500年前的瓷器釉色依然鲜艳。这是我国自研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拍摄的画面。它正在进行水下考古。

  “沉船遗址相当于一个时间胶囊。它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南海1号”考古队原领队崔勇的这句话成为水下考古界的共识。

  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山东大学教授、人类演化实验室负责人李占扬时,他正率领考古队在法国南部多尔多涅省图尔托瓦拉克洞穴遗址内考古,他与记者分享了一则好消息:他们发现了一件古人类远节指骨化石,化石长约2厘米,中间直径1.3厘米。截至目前,这里已出土人类化石、石器、动物化石和艺术品2万余件。